在補充B群時,常常會聽到「吃了會變胖」的說法。小張每天早上飯後固定吃一顆綜合B群,原本是為了改善職場疲勞,沒想到體重卻悄悄增加了1公斤。朋友便告訴他,這就是「B群讓你囤積脂肪」的證據。到底是真有其事,還是坊間誤解?在網路論壇、社群媒體上,「吃B群讓人發胖」一說流傳已久,卻少有嚴謹佐證。消費者在選擇保健品時,如果缺乏基本科學概念,容易因聽信傳言而擔心、錯誤停補。其實,只要厘清B群的生理機制與熱量關係,就能減少不必要的焦慮,也能更理性地決定是否需要額外補充。
B群維生素是水溶性維生素,不會直接提供熱量,更不會儲存於體脂中。它們主要功能是輔酶(coenzyme),參與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質等三大營養素的代謝過程,幫助身體將食物轉換成能量(McNulty HM et al. B-vitamins and energy metabolism. J Nutr. 2008;138(6):1365–70. DOI:10.1093/jn/138.6.1365)。例如,維生素B1(硫胺素,Thiamine, B1)協助分解葡萄糖;維生素B2(核黃素,Riboflavin, B2)參與電子傳遞鏈;菸鹼酸(Niacin, B3)則在NAD+/NADH循環中扮演關鍵角色。這些過程都需要水溶性輔酶配合,才能順利產生能量與維持細胞功能。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「維生素B群消費者版重點說明」(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. Vitamin B Complex. https://ods.od.nih.gov/factsheets/VitaminBComplex-Consumer/),B群本身不含任何熱量,也不具備促進脂肪合成的生理角色。若食用後體重增加,往往與飲食結構改變、總熱量攝取超標或作息型態轉變有關,而非維生素本身所致。
具體選擇保健品時,應先檢視個人飲食是否已足夠攝取B群。根據《臺灣地區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》指引,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(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, RDA)相對明確;若平日飲食多樣均衡,從全穀、豆類、堅果、綠葉蔬菜和動物性食物(如魚、肉、蛋、乳品)即可獲得足夠B群。若因長期高強度運動、慢性壓力、消化吸收不良或特定疾病(如慢性酒精濫用)而增加需求,才建議在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後,選擇符合RDA劑量、通過衛福部健康食品認證或第三方檢驗的綜合B群。購買前可留意以下三點:
1. 標示完整成分與劑量:B1、B2、B3、B5(泛酸)、B6、B7(生物素)、B9(葉酸)、B12等項目齊全,劑量與RDA相近。
2. 認證與檢驗:有健康食品認證標章或公開第三方檢驗報告,品質更可信。
3. 補充時機與搭配:飯後或與含少量脂質的食物同時食用,以減少胃腸不適;同時保持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。
結尾思考:如果吃了B群後感覺活力提升,是因為改善了微量營養素不足,而非純粹「提神」。你是否真正需要長期額外補充?下次打開櫃子前,不妨先回顧過去一週的飲食結構,思考自己是否已經把「天然食物中的B群家族」吃下肚。更多健康疑問,歡迎一起在留言區討論!
邀請加入科學養生坊:https://www.sciencehealth.com/join